寻访红色建筑 传承红色基因 ——建筑工程学院开展关工委特色活动暨第二党支部党日活动

发布者:刘月发布时间:2021-11-25 09:37:43浏览次数:556

11月19日,建筑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党支部青年教师、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40余名师生开展红色建筑寻访活动,学校关工委老同志余宁老师、杨军老师参加了活动。师生前往南京长江大桥、梅园新村两处探寻红色建筑建造背景及其背后的红色故事。

第一站,大家来到了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并被誉为中国的“争气桥”的南京长江大桥。师生参观了大桥陈列馆,通过参观大桥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大量文史资料,了解到长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的重要意义。

参观后,大家共同登上桥头堡,领略到天堑变通途的壮丽景观。支部党员教师宗莉娜从专业角度为大家介绍了大桥的钢桁梁结构与拼装架设法、材料设备及建设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突破点。南京长江大桥是我们国家在困难岁月里自力更生、奋勇前行的标志。这座大桥上的每一块钢架、每一个铆钉,都凝结着老一辈的无私奉献与刻苦钻研。师生们通过参观和聆听讲解,深受教育,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建筑人,要传承好南京长江大桥精神,讲好大桥故事。

第二站,师生来到了南京梅园新村,参观了梅园新村纪念馆,一帧帧照片永久定格针锋相对的瞬间,一件件文物无声讲述波谲云诡的历史。梅园新村里发生过的历史故事,让大家见证到没有硝烟的战斗,了解到胸怀坦荡、坚韧不拔、无私忘我的“梅园风范”,烛照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奋勇前行。

参观完纪念馆,大家来到梅园新村30号小楼前,这是75年前,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时工作生活的地方。党员教师程欣从建筑空间格局和机理风貌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了梅园新村文化街区的特点,其中30号小楼为典型的西式洋房,立面为红板瓦屋顶,清水砖墙面,山顶为陡坡顶,其主楼楼下有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室等,楼上设有机要科等,院内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薇都是当年中共代表团留下的,整个院内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75年前,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中,周恩来率领的代表团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重,与反动势力斗智斗勇,争取了朋友,赢得了民心,尽管谈判以失败告终,但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理想信念所坚守的那份不畏艰辛、宵衣旰食的奋斗精神和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意志情怀,为我们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大家穿梭于梅园新村民国建筑群中,倾听着每一座建筑诉说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

此次活动,以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学院师生党员、学生骨干通过走访红色建筑更直观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足迹。建筑传承着红色文脉,通过沉浸式地参观学习让师生体会了生动的历史,在不断触发互动的老建筑新课堂里,延展建筑的红色内涵,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文:顾小丽/图:陈忆文;审核: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