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弘扬古建工匠精神 ——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纪实

发布者:刘月发布时间:2023-12-12 03:02:08浏览次数:82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走近一座老建筑,就像翻开一本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一椽一木、一榫一卯,无一不诉说着经年往事。11月16日下午建筑工程学院23级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班主任吴炳延、赵美杰和辅导员江蕾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秦淮区老门东,开展以“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弘扬古建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思政课活动,结合专业实际,在与一砖一瓦的邂逅中,感受古建筑之美,体会匠心营造。

城南旧影,浮生若梦。改造后的老门东,在将历史上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展现出来的同时,更是让大家领略到古时“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情风貌。通过张钰同学对老门东历史的讲解和对老门东建筑组成的介绍,同学们对老门东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现代祖国迅速美好发展的缩影。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进入到老门东,去欣赏那青砖黛瓦,木梁雕窗。

进入到老门东,映入眼帘的是极具历史痕迹的青石板街和古色古香的宅院店铺。接下来在讲解员王先腾同学的带领下,同学和老师们遍走老门东街头巷陌,聆听着街巷不一样的故事。

在老门东的巷末,我们看到了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留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明城墙。明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哺育着一方水土一方人。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观赏、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城墙千万砖,块块有深情”。明城墙的城砖用量巨大,为了能保证城砖质量、分得清责任,每块城砖上面都印了造砖人和负责人名号,是为了确保明城墙高质量建造,强化管理,实名监督,落实责任的有效手段。这体现了“物勒工名”的制度,“勒”即雕刻,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物勒工名”是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手工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它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还深刻影响着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在讲解员有条不紊地解说下,老师和同学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到中华传统古建筑的设计建造以及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

同学们在此次“行走的思政课”的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的学习方式 ,寓教于乐,同学们以热情积极的身影展示出江开学子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历史得以传承,薪火相传代代新,我辈必义不容辞,赓续文化光辉,传承工匠精神,感受文化之美。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讲解,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历史文化的光辉。同学们在讲解中聆听老城区的历史,在实践中了解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和学习传承工匠精神,在观赏中学习古建筑的技艺、思考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大家纷纷表示,行走的思政课堂很有意义,今后要继续结合专业实际,积极探索不同的路线去走遍南京,读懂金陵。

(图文:江蕾/审核: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