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日,盛夏骄阳下,建筑工程学院6名学子在辅导员江胜锋、江蕾和学工助理闫勇地带领下,走进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开展了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从户部街的市井烟火到淮海战役纪念馆的烽火记忆,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对话凝聚共识,在真实场景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
户部街:古运河畔的团结印记
青石板路上,飞檐斗拱的老宅静静矗立。在当地文史专家引导下,学子们驻足于明清时期融合南北建筑风格的老宅前,聆听这条运河商道的故事。“自明清以来,这里汉、回等民族商户毗邻而居,你卖绸缎我开茶馆,孩子同窗读书,节日共庆团圆。”专家指着门楣上模糊的“清真”字样介绍。在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同学们亲手体验拓片技艺,当宣纸缓缓揭起,运河两岸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商帮文化、饮食习俗跃然纸上。“原来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街头巷尾的生活细节里。”学生马正感慨道。
淮海战役纪念馆:战火中的团结丰碑
走进纪念馆,“人民的胜利”五个大字直击人心。展柜里,一辆独轮车引得师生驻足。“淮海战役的胜利,是543万支前民工用小车推出来的。”江胜锋老师指着车轮上的弹痕讲解,“这其中就有回族、汉族等各族群众,他们不分昼夜运粮草、修铁路,沂蒙山区的妇女甚至把嫁妆布做成鞋垫送给战士。”徐州籍学生张晓雅指着展板上渤海区回民支队的照片补充:“这支队伍与汉族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后勤线上,回族大娘和汉族嫂子抢着给伤员喂饭——这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写照。”抚摸着支前民工名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江蕾老师提问:“这些无名英雄告诉我们什么?”沉默片刻后,团队成员异口同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在生死与共中铸就的!
从实践到课堂:让团结故事“活”起来
返校后,学子们在老师地指导下立即投入成果转化。他们整理出民族团结案例,包括“汉族老人义务照看回族店铺”“战时回汉民工共修铁路桥”等故事,制作成微课程《大运河边的民族情》《小推车上的共同体》,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本土教材。“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比书本更鲜活。”团队小组长赵瑞晴说。9月初,团队将举办“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归来话成长”分享会,无论是古老大运河畔的共生共荣,还是淮海战役中的全民伟力,其内核都是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队成员将用拓片、战地家书照片等图文视频,带领更多同学“云游”徐州,体悟精神。
“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江胜锋表示,建筑工程学院正筹划将徐州行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区实践”结合,构建“历史-现实-未来”立体化育人模式。学子们也立下青春誓言:“要做石榴籽精神的传播者,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更多人的心田绽放!”
(文图:江蕾、江胜锋/审核: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