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社区有我 青春报到”行动号召,7月14日至17日,建筑工程学院“了不起的建筑”公益课和“有爱无碍”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亚以及仲青、苏海花、汪博恺三位教师带领下,携手南京江北新区,走进新城社区、京新社区,开展了四期内容丰富的暑期公益课活动,为社区儿童打造 “爱的课堂”,在缓解暑期儿童看护难题的同时,也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活力。
桥连古今,播撒科技报国种子
首日课程聚焦桥梁文化。辛天乐同学以赵州桥“量材为用”的工匠智慧,卢沟桥“民族觉醒”的爱国情怀和南京长江大桥“自力更生”的奋斗史诗为切入点,向孩子们讲述桥梁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涵。他深情地说:“桥是历史的见证人,每一座桥都串联着历史与精神。”在实践环节,孩子们分组协作搭建长江大桥模型,在立柱架梁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中国跨度”和自立自强精神,也在心中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榫卯探秘,触摸东方哲学智慧
次日,孩子们走进“一榫一卯,方寸之间”的古建筑世界。罗新宇同学带领团队通过展示故宫斗拱模型、拆解鲁班锁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触摸“藏在木头里的东方哲学”。当故宫太和殿斗拱模型在屏幕上旋转展开时,孩子们不禁发出惊叹:“不用钉子的木头居然能撑起宫殿!”在动手环节,孩子们化身“小鲁班”,用榫卯构件拼装文昌塔、故宫等微缩模型,在实践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匠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建筑,领略多元文化魅力
第三天的“民族建筑之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邱瑞同学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带领孩子们领略福建土楼“抵御外敌的同心圆”、蒙古包“与草原共呼吸的流动之家”、吊脚楼“依山傍水的空中楼阁”等不同民族建筑的独特魅力。孩子们还一起制作福建土楼、搭建蒙古包模型,通过动画与实物模型,深入理解民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哲学,引导孩子们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无障碍体验,共筑包容社会理念
收官课程聚焦无障碍理念普及。杨静宜与唐静同学通过“盲道颜色竞猜”“推轮椅上下坡要注意什么”等15道趣味问答,点燃了课堂热情。在沉浸式体验环节,孩子们分别蒙眼手持盲杖行走、乘坐轮椅挑战缓坡和障碍物通行。亲身体验后,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纷纷表示:“今天设计的每一条无障碍通道,都在搭建通向‘人心相通’的桥梁。”
在这四天的课程中,每日实践环节占比均超过60%。孩子们在定制教具的辅助下,从红色桥梁、古建榫卯到民族聚落,全方位体验营建智慧。京新社区负责人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短短四天,孩子们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们从陌生到熟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建筑模型举过头顶,那一刻,他们托起的不只是木材构件,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初识与致敬。”
此次暑期公益课活动,是建筑工程学院积极投身基层服务治理的生动实践。学院党总支高度重视,精心打造“了不起的建筑”公益品牌课程、组建“有爱无碍”宣讲团,选派优秀学生组成服务团队,针对社区儿童特点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增加互动环节。活动不仅提升了社区孩子们的建筑文化素养,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也让大学生们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未来,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组织更多类似活动,引导更多学子走进社区,为基层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文:汪博恺、辛天乐、罗新宇/图:建工院团总支/审核: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