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的寄语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精神,落实共青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要求,7月22日至24日,建筑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孔萌、陈韦钰带领下,赴盐城东台市开展“科技赋能水产养殖,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技术帮扶、产业调研、红色教育三大行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际成果。
科技下乡:烈日下的水产“问诊”
“pH值7.2,溶氧量偏低,建议立即开启增氧设备!”在东台市某水产养殖基地,团队成员刘硕蹲在塘边,将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的数据递给养殖户李大叔。连日来,团队成员顶着近40℃高温,走访三处养殖基地采集水样,现场检测pH值、溶氧量等关键指标,与养殖户面对面交流,了解当前养殖模式与技术难点,针对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难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优化养殖环境。
“课本里的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队员张子洁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笑道。为优化养殖环境,团队还与当地企业探讨智能增氧系统改造方案,演示了团队自主研发的水体增氧产品,初步达成校企合作意向。三日行程中,队员们日均步行2万步,用沾满泥水的笔记本记录下第一手数据,用科技力量为渔民送上“及时雨”。
产学融合:探寻转型“金钥匙”
在新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团队与社区干部、养殖户代表展开座谈,了解当地水产养殖产业面临的困难,倾听他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技术需求。“传统养殖靠经验,遇到极端天气损失大,急需智能化改造!”老养殖户张大爷的发言引发共鸣。
团队随即走访当地水产设备企业,调研物联网养殖系统应用现状,与企业技术总监一起探讨智能化技术如何助力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队员们不仅收集了一线养殖户的真实需求,也为后续校企合作、科技助农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色铸魂:铁军精神照前行
为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第三天团队赴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认真观看历史文物、影像资料,重温新四军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铁军精神的丰富内涵。返程车上,队员们自发开展“乡村振兴青年说”讨论,纷纷表示要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三农”的行动自觉。“从实验室到养殖塘,我们读懂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谛。”指导老师孔萌总结道。
实践感悟:脚步丈量责任担当
此次实践不仅帮助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更让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锤炼了本领,在红色教育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据悉,团队已与东台新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科技支农结对共建活动,后续将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乡村因青年而焕新。建工学子以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盐阜大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振兴答卷。
(文:孔萌、张展瑞、辛天乐/图:陈韦钰/审核:徐亚)